嫦娥生物太空诱变益生菌成果亮相国家级座谈会

2025-09-26 14:32 admin
      9月26日,北京——在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菌株遨游太空归来将近一年后,“返回式卫星微生物育种技术交流座谈会”在北京友谊宾馆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联合主办,汇聚了众多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航天育种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创新应用与产业化前景。
 
 
返回式卫星微生物育种技术交流座谈会现场
 
      2024年9月27日,湖北嫦娥生物股份联合华中科技大学选送的10株益生菌菌株,随实践十九号卫星进入太空,经历了一段特殊的太空诱变之旅。在微重力、强辐射等极端太空环境下,菌株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变,为后续高活性功能菌株的筛选与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10月15日嫦娥太空菌交接仪式光谷康服现场
 
      一年后,这批“太空菌株”不仅成功复苏,更在功能筛选、中试验证和产品转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刘智教授在会上演讲
 
      在座谈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刘智教授代表项目组作了专题报告,系统介绍了从菌株搭载、返回复苏到功能筛选与中试放大的全过程,并重点展示了四株已实现产品转化的优良突变菌株:
枯草芽孢杆菌CEGF-TKJ-005:在发酵鹰嘴豆中表现出优异的产酶能力,动物实验显示其产物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紫红曲霉CEGF-TKJ-010:护肝功效优于现有药物联苯双酯,具备开发为护肝制剂的潜力;
动物双歧杆菌CEGF-TKJ-001:活菌数提升一倍以上,发酵密度达5×10^11 CFU/g;
酿酒酵母CEGF-TKJ-008:生长特性与代谢能力显著增强。
 
 
嫦娥生物股份、光谷康服董事长林国华
 
      嫦娥生物股份董事长林国华先生在发言中表示,太空诱变菌株的产业化是一场“技术链、生产链、管理链”三轮驱动的系统工程。企业已在新疆建成现代化固态发酵生产线,年产能达60吨,并正推动“高通量+AI”筛选、微胶囊包埋、数字化工厂等关键技术的落地。
 
      林国华先生还呼吁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深化合作,共建“航天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推动太空生物制造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嫦娥太空菌样本展示
 
      目前,嫦娥生物股份已有5株太空诱变菌株进入产业化阶段,相关产品正在推向市场。项目组下一步将围绕机理研究、工艺优化、标准建立、跨学科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这批“太空菌”在食品、医药、农业等更广泛领域实现应用转化。
 
 
      嫦娥生物股份生态与布局赛道
 
      作为嫦娥生物股份“研产供销”战略中“销”的重要平台,光谷康服将持续跟进该项目成果的转化进程,依托东湖高新区大健康产业生态,助力这批“太空菌”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服务百姓健康。
 
      未来,光谷康服也将继续深化与嫦娥生物股份等区内创新企业的合作,推动“数字智慧信息”与“社区健康服务”双轮驱动,助力湖北打造“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为“健康中国”贡献光谷力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从太空归来,向国家汇报:嫦娥生物股份太空诱变益生菌成果亮相返回式卫星微生物育种技术交流座谈会